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与毗邻交界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治水取得成效。
图为如今的运河景色。俞永华摄
“这次既是一次联合巡河,又是一次界河治理的沟通交流。”近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主要领导,同船出行巡查交界河道。两地联合巡河已是常态,政府间的跨省交流如今就像民间走亲一样频繁。在不久前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中,来自麻溪港的联合河长制等跨省治水实践,被固化为制度,在示范区复制推广。
流动的界河,走向一体化的长三角。近年来,两地尝试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联动机制,不仅让河道重现清波,更将合作从水延伸到岸,从岸延伸到人。长三角一体化正随着界河的清流,点点滴滴滋润着两地人的心田。
两地携手,共清淤泥
秋日,麻溪港缓缓流过江浙边界,滋润着两岸百亩良田,在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网中,这条10公里长、30米宽的边界河道,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连接着吴江区盛泽镇、秀洲区王江泾镇两大人口稠密的城镇,60余万常住人口的生活与之息息相关。
在江苏,麻溪港被称为清溪河。不仅名字不同,上下游对河道的定位也有差异。对上游盛泽来说,两岸企业众多,清溪河的主要作用是行洪和排水的通道;而对王江泾而言,麻溪港则是水产养殖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这条定位各异的边界河道,长期以来是两地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但这两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麻溪港水质已连续两年保持Ⅲ类水,同时水体清澈,透明度较高,对一条通航河道来说实属不易。
“这关键在于秀洲、吴江联手‘动手术’,把河里积了40年的淤泥清理了,河道隐埋的病灶消除了。”王江泾镇镇干部孙琪说。据悉,未清淤前,麻溪港淤泥平均厚度约1.5米,淤积量合计约100万立方米。船行麻溪港时,会搅起阵阵墨汁般的淤泥,水体感观很差。
2018年,秀洲、吴江两地经过商议,签订联合治理清溪河(麻溪港)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出资1亿元,对麻溪港实施清淤疏浚。其中,吴江负责6.95公里河道,清淤量59.8万立方米;秀洲负责3.515公里河道,清淤量40.85万立方米。
协议一经签订,项目即刻实施。经协商,清淤项目由两地分头报批,施工阶段同步推进,仅仅半年时间,就把积了40年的河道淤泥清理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投资体量大,还在于跨省域联手,做成了从前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盛泽镇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施荣说。
40年的淤泥,半年完成清理,联合治水大项目能如此高效地实施,背后是两地此前在“小项目”上积累的合作经验和情感交流。
从浙江省王江泾镇阳城村,跨过一条名为斜港的河道,就是江苏的盛泽镇圣塘村。2015年初,阳城村几位村民找到村干部宋建华反映:斜港里的水脏,估计是圣塘村的工厂在排污水。为此,宋建华找到当时圣塘村的村干部张晓峰。
在两位村干部的推动下,两地决定在整治排污口的基础上,共同对斜港屠家湾进行清淤。盛泽方面出钱,王江泾方面负责建设堆放淤泥的堆场。虽然屠家湾不大,清淤工程量较小,但对于王江泾、盛泽两地来说,这是一件极富有意义的大事。“大家开始从自扫门前雪,到共同治理河道了。”圣塘村党总支书记沈华说。
小项目带动大合作,在联合清淤等项目推进过程中,两地干部的交流互动增多,也积累了合作经验。孙琪说,大家现在的目标一致,就是把生态环境治理好。
一套机制,两岸通用
河道整治最怕“反复治,治反复”,这需要长效机制来破题。秀洲、吴江两地在治水项目合作的同时,也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联防联治机制,共同守护治水成果。
河长制为两地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提供了制度基础。“河长制是责任制,以河道流域治理为目标,需要秀洲、吴江两地河长打破行政边界,共同合作。”曾担任两地联合河长的孙琪说。
2018年11月,两地召开长三角区域(秀洲—吴江)一体化治水机制再深化推进大会。会上两地共同聘请了58名联合河长,对两地整个省际边界的18条河道(湖荡)进行全覆盖的常态化巡查。
为了让河长能更好地管护河道,两地围绕联合河长机制,建立了联合监测、治理、执法、保洁等机制,签订了《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协议》,明确了统一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
一套机制,两岸通用,改变了两地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突破了省域限制。
今年5月11日,秀洲区环境监测人员在采样时发现麻溪港河面漂浮较多油污。秀洲方面第一时间将情况通报给了吴江生态环境局和盛泽镇政府。随后,包括两地河长在内,立即开展联合污染排查和联合水质监测,找到了肇事企业,及时处置河面油污。事后,吴江区对肇事企业做出严厉处罚。
除了突发事件外,两地还定期开展常态化水质联合监测,对跨界污染隐患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环境风险隐患信息,将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患于未然。
比如顺水而流的水葫芦。盛泽地处上游,水葫芦暴发早,但处理设备少。王江泾得到消息后,出人、出打捞船,到上游帮助盛泽清理水葫芦,实现早发现、早整治。
联动清理水葫芦只是两地治水联动的缩影。“现在两地不仅有治水办,生态环境部门参与,而且形成了农经水利、工业商贸等多条线联合的治水格局。”孙琪说。
水里合作,岸上协同
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岸上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两地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为秀洲、吴江两地实现包括产业转型升级在内的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合作,提供了契机。
纺织印染是两地环境治理重点关注的产业,其中喷水织机的腾退又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两地能同步腾退,秀洲区联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编制了《喷水织机行业中水回用水质要求》的团体标准,并且与吴江共享。
“既可以统一两地标准,也能让吴江织机行业中水回用升级少走弯路。”秀洲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秀洲区已累计淘汰喷水织机3.89万台;吴江区则累计淘汰喷水织机近10万台。两地还约定继续实施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等工程措施,力争通过中水回用减少苏嘉运河流域污水入河量。
“腾退‘低散乱’,培育‘大好高’。”王江泾镇党委副书记顾斌峰说,王江泾和盛泽通过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最终为长三角的纺织印染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集群的比拼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盛虹集团,民营企业500强之一,集团虽然创建于盛泽镇,但在一河之隔的王江泾也设有多家公司。近年来,盛虹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投运印染废水中水回用节能减排项目,日处理污水两万吨。
虽然集团环保成果丰硕,但在环保持续倒逼下,盛虹加速产业升级,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今年,公司搭建平台,主导成立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围绕基础纤维新材料研发,重点攻克纺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带动纺织印染产业发展。“这就像长三角纺织产业的一个大脑,通过研发带动整体产业的提升。”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给两地企业、人才、资金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好政务服务,秀洲、吴江两地还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
在盛泽镇,东方丝绸市场中有1/3的商户来自王江泾镇。现在他们办盛泽的营业执照、证明打印等事项,只要进入家门口的王江泾政府服务大厅就能完成。不仅如此,2019年8月,秀洲、吴江签订了“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两地在市场主体登记、医疗保障等领域实现异地办理、标准统一、两地互认。
如今,随着一个个合作协议的落地,秀洲、吴江两地的一体化已逐步从治水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层面。
“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治水一体化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并以此为跳板拓展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医疗一体化,让两地的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秀洲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